熱鬧的云計算與沉默的云網絡,似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云計算“三大件”包括計算、存儲和網絡,相較于計算虛擬化和存儲虛擬化,網絡虛擬化要來得更晚一些,相對而言,云時代的網絡技術發展稍顯落后。隨著云計算越來越接近成熟形態,網絡能力以一種“補課”的姿態,逐漸被企業客戶和相關廠商所重視。
云計算,直白理解其重點在于計算,即將大型任務通過分布式計算分而治之,數據如何高效傳輸與共享,算力如何通過網絡到達最合適的地方,智能如何飛躍數據中心深入企業的生產場景,均依賴于靈活且健壯的云網絡。
在偌大的云計算變革中,首當其沖的并不是網絡,當更大維度的數字化轉型浪潮來襲,云網已成為企業面臨的核心資源層難題。
數字化誤區:重云而輕網
云網絡的發展遲滯有跡可循。
起初,業界對于云計算的定義是——計算資源完全能夠像水、電、煤這類公共產品一樣通過網絡交付,用戶主導、需求驅動、按需服務、即用即付,鑒于云廠商們更關注于打造靈活的計算資源,導致網絡的支撐能力落后于市場需求。
而這與云廠商群體天然的資源稟賦不無關系,云計算的概念最早由谷歌提出,云計算行業的領先企業AWS也可以算作IT廠商,由于計算及存儲虛擬化的成熟依賴于IT技術,導致了當云計算作為一種ICT融合形態出現時,計算和存儲發展得更快,而網絡則只是堪堪可用。正如互聯網行業將電信運營商管道化一般,云計算依然延續了這種趨勢,企業應用云服務的高階彈性需求,遭遇管道化的云網絡,二者間的矛盾自然發生。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家西北地區的工業企業,在進行工業4.0轉型過程中,首先考慮要上云,200公里之外的云數據中心到工廠的業務延時是5毫秒,僅這一個硬性條件就足以攔住大部分云廠商,數據中心受地理空間限制,網絡如果達不到低時延標準,數字化轉型就失去了先決條件。
目前,大部分云廠商提供的是傳統專線及VPN等云網絡服務,經常會被詬病網絡質量差、時延和帶寬無保證,或成本高、鏈路開通和控制僵化,如果云服務的靈活性受制于網絡,這本身就不符合云計算的本質。
比起基礎設施之間的互聯互通,如何將云計算的能力輸送給數字化轉型企業,做到網絡即服務,實現云、網、邊端的一體化顯然更有價值。
云網一體的背后是計算與網絡融合的大趨勢,當數據在云上云下自由流動,計算是發生在云端還是在邊端完全取決于企業自身的需求時,無論是用計算來解決通信的難題,還是用通信技術來解決計算的難題,都將促進云網二者走向融合。
綜上所述,今天的云廠商更關注云網一體,既基于現實的需求,也是技術創新驅動之下的自然結果。不可忽視的是,網絡已經成為企業上云乃至數字化轉型的掣肘。
數字化錨點:智能云網
云網一體,是數字化轉型企業將蜀道變為通途的不二法門。
網絡成為云時代新的難題,主要體現在四方面:云快而網慢、體驗難保障、網絡難運維及安全難防護。
例如,當企業上云走向混合云與多云時,如果專線開通的速度仍以周甚至月計算,顯然難以滿足企業上云的訴求;再如,企業的核心生產系統上云遷移,將對SLA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云網提供端到端的SLA保障,為用戶提供一致性體驗,更要提供智能網絡運維及至關重要的安全防護,可以說,網絡層的變革牽一發而動全身。
電網將電力輸送至千家萬戶,使能了第二次工業革命。與之類似,如果未來算力也是一種全社會的基礎資源,那么當算力及智能源源不斷地輸送給千行百業的算力網絡時,也應如電網一樣可即取即用、隨手可得,但從目前的情況看,云網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首先是要滿足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訴求。
網絡數字化、網絡智能化及網絡服務化是新時代智能云網應具備的三大特征,如此才能使企業的生產效率再次獲得飛躍,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新動能。
網絡數字化:即通過數字化的方式感知網絡狀態,將整網狀態在數字世界中進行抽象建模,并統一傳送到云端,從而實現整個網絡的云端統一管理及網絡狀態的實時可視。
網絡智能化:網絡數字化后,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的采用,進一步將智能引入到云網之中,在實現網絡資源、云資源智能均衡調度及網絡智能運維的同時,大幅提升排障效率,實現安全智能防御,全面提升網絡的安全防護能力。
網絡服務化:可實現網絡服務的一鍵式訂購,提升了網絡的響應效率及云的敏捷性;實現了網絡的開放編程,能更加靈活地對接云內業務,滿足業務需求;實現了云網安一體,可提供更加安全的云網服務。
云網可以聯接云、使能云,云網一體的實質即網絡可以按照云的要求提供網絡資源,云則可根據應用的需要調用網絡資源。隨著這一認知成為業界共識,云網的發展也邁入了高速增長和深入業務場景應用的新階段。
在智慧城市中,華為提出了面向行業智能升級的參考架構——智能體,其聚焦“城市一朵云、算力一張網”建設,用“一張網”就可聚合原有的物聯、政務、交通等多張物理網,實現了城市治理數據、行業數據、人口數據等不同數據之間的邏輯隔離,構建了城市智慧化的根基。
在金融行業數字化場景中,華為通過分布式架構改造、資源統一納管、平臺化服務能力等系統的構建,將傳統專線升級為扁平化、高品質的專網,實現了金融業務的敏捷創新。
數字化必然:云網基建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基礎技術的發展總是螺旋上升的。
上世紀60年代,封閉網絡及巨型應用開創了集中式架構的大型機時代;80年代,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催生了個人電腦應用的分布式架構;2000年之后,云計算再度將算力集中,計算與網絡的分分合合,構建了一代又一代的基建能力。
隨之而來的是時代主角的變化,在計算能力從由集中到分散再到集中的過程中,也遵循著否定之否定的鐘擺定理,大型機時代是IT廠商牢牢占據主動,而后電信運營商帶來了無處不在的聯接,當下是云計算廠商扛鼎了行業的發展。
數字時代的底層規律,埋伏著巨大的發展機遇,也是所有廠商希望解答的時代命題。隨著智能云網逐漸成為數字時代的基礎設施,市場上的主要玩家可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電信運營商,他們通過自建下沉到地市區域的云骨干網絡,利用網絡虛擬化技術,為租戶構建了一張云廣域網絡,可提供云間高速互聯、SD-WAN 分支上云、專線上云等多種產品及服務,這類企業擁有天然的網絡優勢。
第二類是互聯網廠商,他們作為云計算最早的實踐者,攜經驗積累帶來的先發優勢,搶占了第一批上云客戶,綜觀國內與國外皆是如此。但是隨著云計算行業的發展進入下半場,互聯網的成功經驗并不能完全適用于其他行業,尤其是傳統行業有著固有的產業壁壘,使得互聯網企業不得不提升自身的服務能力,以求未來的發展。
第三類玩家出現在千行百業的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市場上需要既懂云,又懂網的數字化轉型服務商,而華為的產品及服務恰好可滿足這一需求。Gartner的數據顯示,2020年,華為云在主流云廠商中的增速最快,在全球公有云IaaS市場中的排名為:中國前二、全球前五,目前,華為云上線的云服務已超過220個、解決方案超過210個。
同時,華為作為ICT領域的的實踐者,其在通信行業積累的網絡能力,在云時代得到了充分釋放,不僅補足了當下云計算行業所缺失的云網能力,也促使云計算底層的基礎設施日趨完善。
從更廣的維度來觀察,過去數十年,計算與網絡的分立譜寫了數字經濟時代的前奏,而計算與網絡的真正融合,將實現千行百業的數字化轉型。計算資源在云上遷移,數據在業務場景中遷徙,網絡將算力輸送至每個節點,當更多的企業享受到數字化轉型的紅利時,數字經濟的時代才算是真正到來。
在線客服
個人及家庭產品
熱線:950800(7*24小時)
華為云服務
熱線:4000-955-988|950808
企業服務
熱線:400-822-9999
運營商網絡服務
熱線:400830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