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全局性、系統性地應對和發展數字經濟是ICT從業者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目前,行業內已經達成廣泛共識,即云網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的重要基石,要加速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就需要快速提升云網基礎設施的建設質量和效益。
數字經濟下ICT產業的五大發展趨勢
2020年,中國信通院通過一系列深度觀察,總結并提出了未來5~10年數字經濟下ICT產業的五大發展趨勢:
趨勢一,算法創新、算力升級。目前,云計算的智能應用不斷向深度和廣度發展,AI的感知增強,在促進整個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同時,也帶來了算力的全棧升級;
趨勢二,新型基礎設施為全行業的數字化轉型賦能。隨著云、網、邊、端一體化數字基礎設施的構建,結合云端與邊緣計算的云網融合將得到快速發展;
趨勢三,網絡安全轉型。在垂直行業數字化轉型的趨勢下,云網、算網、鏈網等架構相互融合,原有的網絡安全邊界將被打破,變得逐漸模糊;
趨勢四,5G應用持續發展。隨著5G ToB、ToG網絡的規模發展和應用,5G虛擬專網將達到8000個以上;
趨勢五,產業數字化轉型和數字經濟的融合創新。預計到2025年,我國數字經濟的增加值將占GDP的10%以上,極大地推動了產業數字化轉型和數字經濟的融合創新。
云網基礎設施部署面臨的挑戰和應對措施
在ICT行業中,網絡是橋梁,聯接萬億級、差異化的行業應用和算力;云是載體,承載千萬級、離散式的算力和數據中心。因此,云和網絡基礎設施將在未來的數字經濟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云網基礎設施的部署過程中,將面臨以下五大挑戰:
網絡用戶入云難,在跨網、跨云、跨地域、跨自治域等多場景下,用戶入云專線的構建將非常復雜;
網絡服務化水平較低,云網需要與千行百業的IT系統高度自動化地集成,因此對網絡編程、網絡控制器的南向和北向接口的開放有非常高的要求;
聯機服務無法保證確定性SLA,企業上云不僅有時延要求,還對網絡的確定性提出了要求。傳統的盡力而為的IP網絡服務,難以滿足其對可靠性、可控性以及性能的嚴苛要求;
網絡的敏捷性及水平擴展能力不足,未來呈指數級增長的流量及新業務類型的不確定性,均使網絡的彈性和敏捷性面臨巨大的挑戰;
網絡安全風險較大,以前的網絡安全邊界比較清晰,但隨著云、網、邊、端邊界的不斷模糊,對網絡的安全風險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云網需要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的基礎能力:
一是算力傳送的能力,通過網絡的最大化覆蓋,實現云網一體化的算力感知和按需隨選;
二是質量保障的能力,通過聯接專享、多重保障等模式,實現業務的確定性時延、帶寬按需調度和高可用性;
三是長期的投資保護能力,云網架構至少要保持5~10年的相對穩定,并能隨著業務的發展,對容量進行靈活、高效的擴展;
四是安全可信的能力,要具備較高的網絡安全風險防范能力;
五是生態變現的能力,網絡的創新不能只是從技術角度的自說自話,一定要具有更多的商業價值。
IPv6+云網承載架構的評估指數
基于以上趨勢、挑戰及對云網能力的要求,中國信通院認為,IPv6+技術體系、全光底座是目前最適宜的云網承載基礎。云網基礎設施的發展,首先,必須引入IPv6+,并推進其規模性部署;其次,需要一套完善的質量指標體系,以為全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保駕護航。
從網絡的基礎設施看,引入IPv6+是剛需。通過引入網絡編程能力、網絡切片、隨流檢測等能力,采用IPv6+的智能云網可實現一網入多云、一網多平面、一鍵云調網、智能運維以及立體安全。目前,建設可支持IPv6+能力的云骨干網絡及新型智能城域網絡已成為運營商的核心戰略選擇。與此同時,政府、金融及云數據中心等行業用戶在基礎設施中引入IPv6+,實現云網融合,已成為了必然選擇。
2017年,工信部和中央網信辦發布了《推進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規模部署行動計劃》;2019年,中國推進IPv6規模部署專家委員會成立了IPv6+創新推進組。這些政策均大大加快了IPv6+基礎設施的規模應用和改造速度。
在質量指標體系建設方面,2019年10月,中國信通院聯合運營商、華為、云商及云網客戶等伙伴啟動了技術調研和應用試點,開始探索面向5G和云的業務體驗與承載網絡架構;2020年12月,中國信通院發布了云業務體驗征求意見稿,旨在促使行業內達成云應用KQI、云網基礎設施KPI的共識;2021年2月,中國信通院在參考各大運營商的云網技術白皮書、主流云業務測試數據以及用戶實踐的基礎上,正式發布了云網架構評估指數,以推動全行業高質量、高效率、高效益地進行云網設施建設。
云網架構評估指數包含5個一級指標,即多云全聯接、確定性體驗、彈性可擴展、安全可保障及開放服務化。
多云全聯接:包含IPv6+協議遵從性、多介質靈活接入、一線接入多云及應用級靈活調度四項指標,以從物理、邏輯、應用3個層面實現多云全聯接。
確定性體驗:包含網絡切片、業務高可靠、穩定低時延三項指標,以從聯接專享、時延和可用性3個方面實現云網應用的高體驗。
彈性可擴展:定義了分布式云承載、端到端超寬、全光底座三項指標,以從拓撲、平臺、基礎光資源3個角度實現云網的高擴展性。
安全可保障:包含全量態勢感知、安全服務化、云網安全聯動、內生安全四項指標,可從網絡風險的感知、消除及方案的實施等方面,實現網絡的安全可保障。
開放服務化:包括開放可編程、自動化開通、人工智能故障定位及快速恢復三項指標,可從網絡被集成及高內聚兩個角度實現。
中國信通院希望運營商、云服務的企業用戶、運營企業、集成商等各產業合作伙伴,積極參與使用評估指數,并在實踐中將其進一步打磨完善。其中,企業用戶能夠帶來更多云應用的需求,并在采購、驗收中使用指數評分;運營商在云網規劃、年度滾動規劃及建設后的評估中,可以使用指標來衡量網絡;云服務商可從云端應用體驗的角度來打磨指標體系;云服務集成商可從一站式服務的角度,對指數提出要求。
架構評估指數的發布只是起點,在今后的工作中,中國信通院將進一步細化指標的評測統計方法,使云網架構指數在使用中能做到可衡量、可閉環、自動化,且各個指標均有明確的計量對象、權重及打分規則,從而累計出整網的指數總評分。此外,中國信通院還將對主流的云網架構進行指標映射和評估。當前5個維度、17個指標的定義已經確定,也開展了一些現網試點實踐,后續中國信通院將開展更多的網絡打分,以使其形成事實上的行業標準。
云網時代已經到來,大廈將起,框架先行。我們相信,云網架構指數評估體系的應用,必將在未來云網基礎設施的合同簽署、網絡建設中發揮指導作用,從而加速千行百業的數字化轉型。
在線客服
個人及家庭產品
熱線:950800(7*24小時)
華為云服務
熱線:4000-955-988|950808
企業服務
熱線:400-822-9999
運營商網絡服務
熱線:4008302118